云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Kaiyun·(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作为全球领先的玻璃制造企业,云开中国持续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助力节能环保发展。

又一国企大举进军!光伏产业打头阵皖北硬是闯出一条振兴新路!

日期:2025-05-19 浏览: 

  

又一国企大举进军!光伏产业打头阵皖北硬是闯出一条振兴新路!(图1)

  关于年产3GW N型高效光伏电池片生产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该项目总投资

  资料显示,颍循产投成立于2019年,是颍上县政府的国有独资企业,业务涵盖市政工程、水利、园林绿化和物业管理等领域。

  近年来,颍循产投加快谋求从传统基建向新能源产业转型。随着光伏行业技术革新,N型电池凭借高转换效率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颍循产投便紧跟技术步伐。

  公告显示,该项目租赁赛颍光伏能源科技公司的闲置厂区,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已获批,预计年产3GW,储运和公辅设施均按8GW产能规划。预计2025年8月动工,12月投产。

  项目投产后,不仅将有力地提升颍上县在光伏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更有望以高效电池片制造吸引配套企业,助力皖北打造新能源高地。

  皖北,安徽省北部的简称,其在地理范围上涵盖了阜阳、淮北、淮南、亳州、宿州、蚌埠6个地级市,以及滁州市的定远、凤阳、明光和六安市的霍邱4个县(市)。

  有人说,皖北是一片厚重的土地:在省内,它以全省37.8%的面积,承载着全省约50%的人口;在全国,以皖北为主要区域的淮河流域以全国2.8%的土地面积,生产占全国约18%的粮食,养育全国11.6%的人口。

  然而 ,也正是这片土地的厚重,使其桎梏于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失、产业结构“偏农缺工”等发展短板,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安徽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相对落后。

  公开数据显示:皖北6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7%,低于全省10多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占比长期徘徊在30%;2023年,皖北人均GDP只相当于长三角2010年的水平……

  2023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履新不久,就马不停蹄对皖北地区进行调研,调研中韩俊多次强调,皖北要振兴,首先产业要振兴。

  皖北发展不足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归根到底在于产业。一方面,皖北产业结构传统色彩浓厚,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头部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工、白酒等领域,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导致了规上企业效益不高。另一方面,皖北地级市缺乏千亿级产业集群,县域缺少百亿级产业集群,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标型”特色产业发展不足。

  从皖北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综合分析,新能源是最适宜当地重点发力的产业赛道之一。

  从产业基础来看,拥有“两淮煤矿”的皖北,传统能源产业基础优良,且随着全球能源体系的深度变革和“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皖北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产业转型的路径更加清晰。此外,皖北土地空间大且用地、劳动力成本都相对较低,是长三角新能源企业产业转移的良好选择。

  从资源条件来看,皖北拥有丰富的风、光、生物质等新能源资源。其中集中式光伏可开发资源规模3730万千瓦、约占全省一半,风电可开发资源规模4018万千瓦、约占全省60%。不仅如此,皖北还有著名的“石英之乡”——滁州凤阳县,该县丰富的石英砂资源Kaiyun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占中国全部石英砂储量的约15%,储量、品位和开采价值均位居全国第一。

  从区位优势来看,皖北地处长三角,邻近经济发达、新能源产业基础雄厚、新能源应用市场广阔的苏浙沪,市场腹地广阔。同时,皖北还是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重要Kaiyun地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皖北地区已经成为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冲”。

  近年来,安徽结合皖北地区自身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加快推动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

  2023年,安徽将新能源列入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要求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2023年12月出台的安徽省《关于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先进光伏和储能配套产业向皖北地区集聚”。

  2024年4月,安徽再次聚焦皖北振兴召开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会上发布了《皖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机制》《2024年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计划》等,指导皖北6市4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实际,确定市县差异化细分领域发展赛道,打造12个重点园区和特色园区。并提出以兵团式阵地战推进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

  在一系列政策积极指引下,近年来,皖北新能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皖北地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新落地项目162个,总投资1686.5亿元;其中央企新签约、开工项目10个,总投资147.4亿元;省属企业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12.2%。

  尤其是在光伏产业领域,皖北正加速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目前,皖北的凤阳、阜阳、蚌埠、宿州、淮北等地市均在加快光伏产业集聚,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凭借百亿吨级的石英砂资源,凤阳县吸引了大批光伏玻璃制造商前来投资建厂,其中最先布局的便是国内光伏玻璃生产企业巨头之一福莱特玻璃集团。

  2016年,福莱特落子凤阳,总投资200亿元,成立了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就在最近,公司四期年产150万吨新能源装备用超薄超高透面板制造项目一窑刚刚点火投产,五期项目正在推进中。据福莱特公司行政副主任张永杰表示,福莱特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超过8000人。

  除了福莱特以外,近年来,南玻、亚玛顿等光伏玻璃头部企业也纷纷抢滩布局凤阳,仅此3家企业总投资就近300亿元,玻璃原片生产线条。

  如今的凤阳县光伏玻璃头部企业集聚,2024年年产能突破700万吨,规模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凤阳县还依托石英砂矿产资源优势,提出“打造全国光伏制造基地”这一目标。通过“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等系列“组合拳”,布局光伏全产业链,积极打造产业集群,紧盯行业龙头招大引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县已招引集聚光伏企业超过50家,总投资超500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落地凤阳,当地光伏产业正向着更高端、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作为“皖北龙头城市”的阜阳,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皖北地区的排头兵作用进一步彰显,对皖北光伏产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阜阳市在发展光伏产业方面更具产业链思维,近年来一直在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截至2024年上半年,阜阳已初步构建了“硅片-电池片-光伏玻璃-增减反射材料-焊带-接线盒-背板-边框-组件-支架”的先进光伏全产业链。已投产、在建和签约落地N+型大尺寸超高效硅片20GW、TOPCon电池35GW、组件34.5GW,光伏玻璃产能56万吨/年。阜阳还通过招商引进了阜兴、赛拉弗、博雷顿皇氏绿能等光伏名企,促进当地光伏产业的强链延链补链。

  此外,阜阳市还抢先布局,引进了钙钛矿电池等先进光伏技术产业链。2024年1月2日,全球规模最大的万度光能年产3GW钙钛矿光伏电池组件及1200吨钙钛矿材料生产项目便在阜阳颍上县开工建设。

  除了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外,阜阳也在积极部署开发利用太阳能、拓宽光伏应用场景。

  《阜阳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合理利用阜阳市采煤沉陷区、废弃土地、农业大棚、滩涂、鱼塘等资源,发展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项目,鼓励城镇和新农村聚集区统筹考虑分布式光伏。

  2023年12月27日,总装机容量65万千瓦的安徽阜阳南部风光电基地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该项目是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最多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年平均发电量约7亿千瓦时。

  落户于宿州市泗县的泉为科技百亿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120亿,占地面积1150亩。其中一期建设生产5GW 20BB及0BB超高效异质结组件,及5GW大尺寸超薄硅片切片。二期建设5GW异质结电池片及2GW生产光伏硅片吸杂工艺产线GW光伏焊带产线t/d一窑六线光伏超薄压延玻璃及TCO钙钛矿玻璃生产线。

  在光伏发电的应用方面,宿州市光伏发电开发资源较为丰富,开发了皖能埇桥区蕲县镇光伏项目、中广核萧县王寨光伏发电项目等多个百兆瓦级的大型光伏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宿州市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为282.1万千瓦,占全市电源总装机规模比重为43%。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87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195.11万千瓦。

  面向未来,《宿州市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力争达到300亿元;到2027年,突破4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在先进光伏方面,构建技术先进、优势突出、配套完善的先进光伏产业生态体系,并重点招引N型光伏电池片、钙钛矿电池及组件等领域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安徽省淮北市,一座因煤而兴起的城市,如同许多煤城一样,多年来,淮北市政府与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有效道路,发展光储产业、光储应用是淮北选择的一条道路。

  近年来,淮北市抢抓光储产业新发展机遇,坚定不移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发展。

  202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20亿元,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25%、居全省第1位。其中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8.1亿元,同比增长22.6%。

  光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淮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推动着淮北从往日的“煤地”向“绿地”的可持续转变。

  2024年4月,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的袁店一井煤矿塌陷区90MW水面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占地1765亩,采用全漂浮方式,配套建设12.2MW/24.4MWh储能。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9311万千瓦时,节省燃煤约2.78万吨,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